给基础设施业主的建议:与中国建筑商合作开展“一带一路”项目的经验之谈
本文的撰写着眼于与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以下称为“工程总包”)合作开展“一带一路”项目的基础设施或工厂业主。同时本文也涵盖了对工程总包有用的建议(点击此处查看针对于工程总包撰写的后文:《给国内外工程总包的建议:有关运维文档和“一带一路”项目准备的经验之谈》)。
本文由喜科总经理浦乐诺先生撰写并初次发表于Aquatech。点击此处阅读原文,仅限英文版。
“新丝绸之路”主导市场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时代下“丝绸之路”的延续,其以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的发展合作理念涵盖了沿线140多个国家,而中国建造企业已借此成功占据了全球基建市场的主导地位。
过去20年间,中国基建飞速发展,这些宝贵的经验也被应用于“一带一路”沿线的项目建设中。我有幸见证了国内基础设施的飞速发展——喜科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参与了众多中国的建设项目,而这些经验也可以为国外业主和利益相关者与中国工程总包合作提供一些实用经验。
尽管中国建造进步显著,但世界上仍对此存在一些看法。尤其是西方媒体一贯认为中国建造代表质量欠佳。事实上,世界银行在2016年的一项研究中已经消除了这种误解,并表明中西方企业的建造质量在统计分析上并无显著差异,但这种误解的情况依然存在。
然而,该研究也发现中国建造在各个项目间存在不稳定的情况。我的经验也的确如此,那么是何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
为满足国家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中国开发了自己的建设管理模式。简而言之,在完成初步设计后,中国的建设项目会迅速进入施工阶段,甚至会允许现场更改设计,不存在重新回到规划阶段的情况。
这一项目模式在数百个大型项目中得到有效验证,大型全球工程公司也针对这种形式下降本增效的情况进行了研究,但该模式依然存在缺点。
运维阶段面临的问题
中国在全国各地建立了大大小小的企业和机构生态系统,并推动了大规模标准化。因此,中国企业倾向于把他们所有的供应商甚至工人都带来项目中。
然而,这在很多海外基建项目中不可能实现也不可取。在运维阶段,这会导致很多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六点:
- 设计和材料不受控制的变化以及施工期间的设备快速修复,可能会导致竣工查核事项复杂冗长,且通常由于承包商在现场的快速修复,缺乏针对故障的系统化报告和分析机制,导致在项目启动后的故障遗留最终导致设备加速老化。
- 国内建造商的生态系统导致了一连串的分包,将所有需求分包给同一家兄弟企业的情况并不罕见,而企业又会带来它的供应商。这使得沟通复杂化,在供应链中的位置越末端,企业越缺少成熟的经验和足够的资金。
- 一般而言,中国承包商的技术文档和运维准备通常比较薄弱。因为在中国高标准化的背景下,所有人都按照标准流程工作,这基本不是问题。但如果是对于乌干达的一个污水厂来说,这就会给当地的运维团队带来很大的麻烦。
- 在质保期结束后当地团队可能难以获得备件,因为国外业主将无法与供货的国内供应商直接联系。缺乏文档记录、备件命名冲突或没有命名将再次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
- 由于中国企业对技术文档、维护指导、备件列表、维护管理系统(CMMS)的理解不同于其他国家,一些海外项目中的合同需求可能被误解、或是认为预算不足难以支撑,更有甚者会选择直接忽略。这些遗留问题通常在项目后期才会被发现,而额外的需求协商也常常因项目预算不足,被判断为缺乏商业价值而放弃。
- 中国以智慧解决方案闻名,但项目往往会陷入一些问题中。以BIM 三维模型为例:工程是在2D 图纸中完成的,但如果需要,之后会创建一个侧重于视觉效果的3D 模型。另一个典型例子是CMMS,其西方的概念不同于在国内项目中使用的“MIS系统”,这一误解在水行业中尤为明显。
使用智慧解决方案
这种状况令各方都不满意。尤其是在与日韩及西方企业的竞争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建造商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在了解中国海外项目所谓的“质量不佳”或“质量不稳定”的原因后,国外利益相关者则可以从投标阶段开始,便考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发现在一些项目中,西方业主的工程师制定了严格的项目要求,使合作变得更困难,而项目却位于不发达国家,所以这类需求在中国企业看来是完全无法理解的。
即使所有的条件都被接受了,中方EPC如果做了西方业主眼中错误的事,导致无休止的争论。这又该怎么解决?
喜科成功的模式在于,我们设法尽早与国外业主进行沟通,并以国内投标者能够迅即理解的方式,帮助他们调整运维文档和CMMS系统投标要求。
在一些案例中,虽然业主最终选择的是韩国承包商,但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使用“智慧解决方案”来汇总我在本文所列出的运维相关需求,是在中国会被认可并看到其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