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的崛起-维护的梦魇
近期新闻反复报道国内工厂正在加速自动化的建设以此来抗衡日益增长的用工成本。
在看过一系列媒体报道后人们会不禁想说,多亏自动化才挽救了跨国企业纷纷出走越南的窘境。而近期富士康的一则公告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公告称,在未来3年内其将在旗下的组装工厂投资近100万台机器人。顿时引发工业领域对“智能工厂是否能在未来取代人力”这一话题的热议。
不难看出,这无非是企业进行炒作的宣传手段。试想在国内现在的大背景下,单就为降低劳动力成本而一味地大力开展自动化建设是一件多么匪夷所思的事情。就算此举能将所有的人力资源问题迎刃而解,但对企业来说这无疑将会带来一场噩梦。
从1997年开始就投身国内维护市场的我对此的观点如下。
国内的维护市场与传统的“西方模式”完全不同。就人力角度而言,国内的维护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论背景和实践经验(对于像TPM、RCM这类管理方法,多数人对其的理解仅停留于字面含义)。而国内教育体系下培养出的工程师又太拘泥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不仅仅需要通晓基本的机械、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综合技能和能够纵观全局的企业经营头脑。
其次,员工较高的流动率对维护工作也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和管理团队(外籍员工的一般服役期也只有2-3年)。我可以这么说,企业几乎寻觅不到优秀的维护经理和计划员。因为如果真能符合招聘标准,他们早成为其他工厂的高管和总监了。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问题牵动着企业整体维护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而最实际的影响就是对于设备故障的诊断(找不到适合的技术人员来分析故障的根本原因)。再回头说到维护外包。外包工作曾一时被认为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最佳方案:而事实上,外包商与企业业主一样面对着相同的难题。相比起知名集团公司,他们更难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因此不难发现,高度自动化的智能工厂相比传统生产制造更需要仰仗技能素质全面的优秀人才。装配上百万台的机器人需要缜密的安装工作(最容易产生问题)、精准的技术文档(次重要)、系统的预防性维护计划和手段,从而确保机器人的可靠性以及可改进性(以防设备老化)。如果无法达成,那将会对企业生产和业务产生巨大影响。
原文出处:SCMTimes.com(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