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做准备:化风险为机遇
作者:喜科环保行业总监宣晓玲女士。本文初次发表于业内权威公众号“危废前沿”,该平台专注为危废运营企业提供前沿技术和先进运营方法。
中国环保行业的特征与维护现状
当前的环保行业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巨量投资、快速建设、艰难调试、人才匮乏。整个行业看起来很美好,环保人的朋友圈基本上都是各类新合同的签署现场、企业政府隆重的合作会议晚宴,以及满世界出差的潇洒身影。然而且不论资本盛宴能持续多久,伴随巨量的投资建设而来的,是所有重资产行业都需要面对的同样的难题:集团型企业如何控制那么多下属工厂的运维风险?单个工厂又如何更好管理其维护工作?
与普通工业企业不同,环保行业与民生息息相关,一旦发生事故将造成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然而,此类项目的安全风险却没有与日常运维直接关联,更没有与项目的运维根本:资产维护相关联。
作为行业专家,我们曾考察过许多环保项目,大多数项目,尤其是新建项目和集团型企业均呈现这样的状态:
–
建设周期很短,调试周期却很长。有些项目在点火之后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半调试状态,问题很多,检修都不能正常进行。
–
新建项目寻找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十分困难,只能跨专业到化工等其他相关领域搜罗人才。而收购来的项目其原本的管理团队所采取的管理模式又十分落后。
–
集团公司大多是“小总部,大工厂”,大多数技术管理标准都下沉到工厂,技术总部鞭长莫及。最终每年总部核算各厂技改费用的时候都是一笔糊涂账。
–
技术管理手段相对其他行业落差较大。大多数工厂没有信息化工具,只采取纸面管理,稍好一些的工厂,沿用以前电厂的传统MIS系统或OA系统,缺乏专业化管理工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凭借喜科与学术合作伙伴的研究与调查,在2017年《中国维护调查分析报告》中,我们总结并剖析了目前资产密集型行业中管理比较优秀的企业,不难发现这些企业在具体工作中具有普遍的管理共性:
–
拥有符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战略,将维护提升到风险管理的高度
–
从项目建设开始就重视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运维做准备
–
使用专业信息化工具管理维护工作,定期召开维护会议,并在会议期间对历史记录进行多角度分析
–
重视一线员工的技能水平培养并能够持续追踪其成长
–
……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工厂建设期开展维护准备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宣言给包括固废在内的整个环保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井喷,规模化效应凸显。相比其他资产密集型行业运行十几年后才开始亡羊补牢,现在,在中国的固废行业有机会造就一批从建设期就开展工厂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真正的智慧工厂。
对一座新建工厂来说,建设初期总是充满挑战。在调试和启动的过程中维护准备工作往往会被忽略,人们往往感觉维护工作还没开始,甚至维护团队的招募也经常姗姗来迟。事实上,彼时也许确实没有太多实操性的工作需要开展,但却有一项非常关键的案头工作需要站在工厂后期运维的全局高度来协调执行,那就是维护数据的准备工作。
维护数据的准备工作是指为业主创建工厂功能位置以及设备结构,其中包括关键度、技术参数、技术文档、备件、质保、合同、预防性维护指导等。在西方,“维护工程”是一门工程背景的管理学科,而维护数据准备正是“维护工程”的一个整体呈现,维护团队需要整理出用于后期运维的所有关键数据,把设备说明书和操作手册上的内容转化成可用的技术数据库,构筑智慧工厂的运行基础。信息时代,这一工作的执行过程通常是在信息化工具(维修管理系统,也叫CMMS)的支持下完成的,在工厂建设的不同阶段逐步推进。
如果能在施工阶段贯彻维护准备工作的方案,就能防患在运营阶段的无故停机事件,大大降低维修成本,有效杜绝同类故障的反复发生,每年可为业主节约上百万人民币的支出。以长期可持续发展作为愿景,能帮助设备加速进入服役阶段,稳定并延长设备的生命周期,不断优化业主的投资。
尤其对于大型的集团型企业,一旦构建了这套标准的技术数据管理方法,就可以在所有的新建项目上快速应用,其规模效应将更为可观。届时,已在前几个项目构建标准化的技术数据库可帮助横向比对设备绩效,为未来项目的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技术参考,反过来在运维阶段也能够促进标准化的工作实践,逐步形成可快速复制和推广的维护管理策略,同时利用工具培训和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梯队,最终达到卓越的运维管理效果。
随着中国工业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要实现“中国梦”和“中国制造2025”这些终极目标,就要不断提升中国制造业的价值,要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管理,向“自动化”、“智能化”、“可持续化”转变。如本篇开头所说,在中国的环保行业,我们有机会见证一批从建设期就开展工厂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真正的智慧工厂,并有能力将这些优秀的管理经验输出到“一带一路”地区。
也许,这就是中国梦的现实缩影。